新一轮审核评估紧扣上轮评估存在的短板及新时代本科教育要求进行优化改进,主要变化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评估导向的变化。新一轮审核评估导向鲜明,突出高校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立德树人指导思想,把立德树人融入评估全过程、全方位,强化立德树人基础、指标和制度建设,加强学校办学方向、育人过程、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审核,引导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二是评估内涵的变化。新一轮审核评估在继承上轮评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变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为本科教育教学评估,突出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紧扣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主线,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引导高校构建“三全育人”的工作格局和“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强化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强化教育教学内涵建设和质量文化建设。
三是评估类型的变化。针对上轮审核评估分类指导不够、对不同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的高校个性化引导不强的问题,围绕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需求,采取柔性分类方法,提供两类四种“评估套餐”,高校可依据大学章程和发展规划,综合考虑自身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运行情况等自主选择。同时在二级指标和审核重点上设置了“统一必选项”“类型必选项”“特色可选项”“首评限选项”,由高校根据要求和办学实际自主选择,着力引导高校自主分类,科学合理定位,量身定制适合自己的尺子,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特色发展。
四是评估方法的变化。新一轮审核评估创新评估方法,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深度挖掘常态监测数据,采取线上与入校“一体化”评估、定性与定量结合、明察与暗访结合等方式,切实提高评估工作实效。入校评估不设定统一的考察时间与考察环节,专家组以问题为导向,根据线上评估情况,与学校沟通,灵活安排,当好“医生”和“教练”,为学校诊断把脉,服务学校改革发展。
五是评估功能的变化。新一轮审核评估突出评估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对标新时代本科教育质量要求,征集“本科教育教学示范案例”。分类设置常模数据供参评学校作对照比较,帮助学校找准与同类院校、标杆学校的差距与不足,激励高校追求卓越,不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守国家对本科教育的强制性质量底线要求,建立“问题清单”,建立“回头看”整改复查机制,咬住问题清单不放松、一纠到底,强化评估结果使用和督导复查,推动高校落实主体责任、建立持续改进长效机制,培育践行高校质量文化。评估结果多方共用,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精准开展工作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