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作为学校历史最为悠久的学院之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卓越的学术传承。其发展历程可追溯至1958年成立的沈阳药学院药学系中草药教研室,1985年独立为沈阳药学院中药系,2001年4月更名为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如今,学院汇聚了104名教职工,培育着2282名学子,其中本科生1441人,硕士研究生730人,博士研究生111人,形成了人才济济、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学院构建起独具特色的“两系一平台”建设发展格局。天然药物化学系下设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中药系涵盖中医药基础、中药分析与中药药理、中药炮制与中药制剂、药用植物与中药鉴定、中药资源学、生药学等6个教研室;教学科研辅助平台由学生教学实验中心(省级教学示范中心)、中药标本馆(辽宁省科普基地)、药用植物园(辽宁省科普基地)以及公共仪器平台四大单位组成,全方位支撑教学与科研工作。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教授23人(含特聘教授2人)、副教授35人(含特聘副教授10人),汇聚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等众多高层次人才。此外,还拥有省级教学团队、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省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等优秀教学队伍。在教学成果方面成绩斐然,建设有4门国家级一流课程,31门次省级一流课程。近五年,主编参编教材39部,其中16部为国家或行业规划教材,3部获评省级优秀教材;主持19项省级教改课题,荣获7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0余项教学竞赛奖。
学院学科建设成果卓著,拥有药学、中药学、生物与医药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药学、中药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药学、中药学分别入选辽宁省重点建设的“世界一流学科”和“国内一流学科”,多个学科在国家级、省级层面占据重要地位,其中天然药物化学学科更是被辽宁省列为冲击国家重点学科的26个学科之一,中药学科成为辽宁省重点发展的50个学科之一及辽宁省一流学科建设点。
在本科专业建设上,学院设有3个本科专业,其中中药学专业、中药制药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成为省级一流专业与辽宁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学院获批辽宁省首批中药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辽宁省中药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众多专业课程获评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完善,设有虚拟仿真实验室。研究生培养方面,学院拥有国家药学专业学位培养示范基地1个、省级示范基地5个。在研究生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案例教学等方面成果丰硕,拥有全国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精品课程1门,辽宁省研究生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全国“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特色成果 TOP10”1项,省级研究生优秀教材1部,全国药学专业学位“精品案例课堂”2门,全国药学专业学位优秀教学案例2门,教育部学位中心2023年主题案例2门。辽宁省研究生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辽宁省首届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2支,辽宁省优秀研究生导师3人,还与8个国内顶尖科研机构共建协同育人基地。
学院聚焦中药全产业链,在中药资源开发、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现代制剂技术及新药研发、质量标准化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依托2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等省级及以上科研平台,与日本北海道药科大学、东邦大学、韩国东亚大学等共建国际合作实验室。近五年,承担140项国家、部省市各级纵向课题,其中包括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重点项目,荣获13项市(厅)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发表400余篇高水平研究论文,获得150项国家授权及公告专利。
学院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成功举办多场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如中药学研究生学术研讨会暨传统药物国际论坛、中日韩生药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学院2007年成立的中药资源科学考察队,作为国内首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考察队伍,行程11.4万公里,绘制了17个地区的野生中药资源分布图;2支志愿者服务队入选全国大学生中医药志愿宣讲团;中药标本馆、药用植物园作为省级科普基地,吸引众多参观者。近5年,中药学子在省级以上创新创业竞赛中斩获300余项大奖,展现出强劲的创新实践能力。
2025年4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