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中药学院王海峰副教授课题组在食品科技领域知名期刊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中科院1区,IF=15.1)在线发表了综述文章“Dietary Polysaccharides as Gut Health Regulators: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gulatory Mechanism”。王海峰副教授为通讯作者,我校2024级硕士研究生王心弘为论文第一作者,沈阳药科大学为唯一通讯单位。

肠道健康是整体健康的基石,其通过精密调控微生物群平衡、免疫稳态及代谢功能维持机体健康。然而,传统疗法(如生物制剂和免疫抑制剂)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亟需开发安全、可持续的肠道健康干预新策略。文章聚焦膳食多糖这一天然宝库,深入探讨了其作为“肠道健康智能调节剂”的核心作用机制。
文章首次系统性地整合了四大类代表性膳食多糖(大枣、食用菌、豆类、海藻)的精细结构信息(分子量、单糖组成、糖苷键连接方式、空间构象等),分析了空间构象表征(XRD、AFM、MALDIIMS、离子迁移谱等)在多糖构效关系中的关键桥梁作用。
文章在“微生物-SCFAs-肠屏障”轴的精准调控机制方面,深入剖析了膳食多糖调控肠道健康的“三位一体”核心通路:(1)微生物组重塑:多糖作为益生元,选择性富集有益菌(如乳酸杆菌、双歧杆菌、阿克曼菌),抑制病原菌(如大肠杆菌-志贺氏菌),改善菌群失调。(2)代谢物驱动:肠道菌群发酵多糖产生短链脂肪酸具有独特的调节功能。(3)屏障与炎症调控:多糖及其代谢产物(SCFAs)能显著增强肠道物理屏障和免疫屏障功能。本文在重大肠道相关疾病的精准干预方面提供了详实的应用证据链,展示了膳食多糖在溃疡性结肠炎、抗疲劳、代谢性疾病(肥胖、糖尿病、酒精性脂肪肝AFLD)和结直肠癌(CRC)预防与辅助治疗四大领域的显著潜力。
文章前瞻性地指出了当前研究的瓶颈(如精确构效关系不明、临床转化模型局限性),并从开发基于菌群分型和疾病分层的精准营养策略、利用化学修饰(如羧甲基化)优化多糖活性和发展绿色高效的提取纯化工艺解决规模化应用瓶颈等方面,展望了膳食多糖未来发展方向。

图1 功能机制方面,综述强调三条主轴影响了肠道健康:肠道健康受肠道菌群组成、炎症反应和微环境稳态的调节作用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tifs.2025.105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