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阳药科大学,有一个“传奇”的组织,它是沈药的骄傲,组织里的他们拥有“传奇”的经历,历经风雨磨炼、穿行山林深处、制作药材标本,在艰苦环境中磨炼意志,在攻坚克难中提升本领,用实际行动诠释沈药人的责任与担当。
这,就是:沈阳药科大学中药资源科学考察队

沈阳药科大学中药资源科学考察队于2007年正式成立,是国内首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中药资源科学考察队伍。
这支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的队伍,始终秉承“立德树人、探索真理、崇尚创新、团结互助、服务社会”的理念,足迹遍布全国18个省区,跨越东经82°41′至128°16′、北纬19°21'至47°05'的广袤地域。队员们跋涉11.4万公里的深山险壑,采集植物标本5.2万份,拍摄珍贵照片9.8万张,绘制18个地区野生中药资源分布图,建成规模大、种类全的“中药资源科学考察标本资源库”,为中药资源保护与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多年来,科学考察队聚焦中医药产业与生态保护需求,在科研成果、思政育人、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以神农架、大别山和内蒙古科考获得的药用资源数据为依托的相关课题研究,3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以SCI论文形式发表相关工作成果60余篇。在吉林长白山和青海阿尼玛卿雪山的科考数据被收录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四五”规划教材《药用植物学实践与实习指导》。在江西井冈山、青海玛沁县等地科考发现的物种情况,矫正了部分物种分布区,更新了对原有物种分布的认知。深入阿尔山、井冈山等开展科考活动期间,建立12个教学科研基地,助力地方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



中药资源科学考察相关工作先后获辽宁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辽宁省本科教学成果一等奖、辽宁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奖励。科考展与科考标本馆藏期间,社会各界参观、研学累计11.2万人次。与安徽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山西医科大学等15所国内院校建立科考联系,在中药资源开发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攻克科考难题。同时,编撰了基于科考队员科考纪实和心路历程的25万字纪实文献——《青春科考记》。


先后得到中国新闻网、人民网、新华网、网易、新浪和凤凰网等网络媒体,以及《辽宁日报》《沈阳日报》《华商晨报》《新阳光体育》《药学教育》《中国研究生》等多家平面媒体的报道。
十八年的风雨、十八年的积淀,242名沈药科考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坚忍不拔、药济天下”的沈药红色传承。在一次又一次突破自我、勇攀高峰的进程中彰显着沈药人的初心使命。
十八年来,“沈药科考队”10600多名大学生先后报名参加科考队队员的竞选。经过2400米体能测试,基本素质考核(初试),综合能力考核(复试)三个环节的层层选拔,共选拔出了242名科考队员。

科考正式出发前,体能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十八年来,“沈药科考队”带着对珍稀药草的探寻和对大自然的敬畏,砥志研思、追求真理、不惧艰难,先后赴内蒙古阿尔山、东北长白山—鸭绿江流域、黑龙江小兴安岭地区、河南伏牛山、宁夏六盘山—贺兰山、江西井冈山、陕西秦岭、湖北神农架、福建瑞云山—武夷山、新疆巴尔鲁克山、贵州梵净山、内蒙古全境、安徽大别山、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区、海南五指山国家热带雨林公园、西藏藏东南地区、山西太行山和云南丽江等地区进行科考活动。





即便,山路泥泞;即便,闷热潮湿;即便,虫蛇四伏,为了心中的挚宝,他们攀悬崖、涉溪流,在所不辞。



相互鼓励,相互支持,不仅仅是团队,更像一家人。


夏日炎炎,阴雨连连,为了药材,翻山越岭,涉水而行 ,三丈悬崖又何惧。


早起翻动标本,更换标本纸,科考队早起的必修课。


暑去秋来,总有一场科考展览等待着你,一路收获,和你共同分享;一抹回忆,与你共同纪念;一次成功,邀你共同见证。



一个个标本,一幅幅图片,无声地讲述着科考丰硕收获。迄今,科考展与科考标本馆接待各类参观、研学累计11.2万人次。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科考路上的艰辛得到了回报,科考队再创佳绩!

这些科考队员毕业以后,在读研或工作中业绩突出,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肯定。科考队作为沈药传承的忠实践行者,“心至高远,砥砺前行”;科考队作为沈药传承的积极宣传者,“坚忍不拔、药济天下”。为高素质药学人才培养作贡献,
一路风雨,砥砺前行,十八年来,沈阳药科大学中药资源科学考察队,踏遍群山,跨过江河,深入挖掘中国中药资源的独特价值,用脚步丈量山河,用科学守护本草,完成好对自然资源的科学勘探与守护生命健康,传承文化根脉的使命,让沈药力量在生生不息中持续迸发,鲜活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