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特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系列专题,持续分享各学院在本科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举措与成效、特色与优势,供各单位学习交流,共同推动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本期展示的是:中药学院。
一、学院简介
1958年沈阳药科大学成立了中药学培训班,1981年开设了中药学本科专业和中药学(制药方向)专业,2001年4月成立了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同年设置了全国唯一的中药学专业日语方向。2010年,学校的中药学专业入选国家特色专业,2019年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入选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同年中药学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中药制药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4年,中药学专业入选辽宁省首批拔尖基地建设2.0计划。
中药学院下设天然药物化学系和中药系。天然药物化学系下设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中药系下设中医药基础教研室、中药分析与中药药理教研室、中药炮制与中药制剂教研室、药用植物与中药鉴定教研室、中药资源学教研室、生药学教研室。学院还设有学生教学实验中心(省级教学示范中心)、中药标本馆(辽宁省科普基地)、药用植物园(辽宁省科普基地)、公共仪器平台四个教学辅助单位。
学院现有教职工103人,其中专任教师75人,包括教授22人(特聘教授2人)、副教授35人(特聘副教授10人)。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院士1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中药教指委委员1人,药学学科评议组(第八届)成员1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人,辽宁省特聘教授5人,辽宁省教学名师10人,“兴辽英才”等各类人才称号20人。拥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课程思政教学团队3个。教学成果突出,建有国家级一流课程4门,省级一流课程31门次。近五年主编和参编教材39部,其中16部为国家或行业规划教材,3部省级优秀教材;主持省级教改课题19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获教学竞赛奖20余项;承担国家、部省市各级纵向课题140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重点项目2项;获市(厅)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13项;公开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400余篇,国家授权及公告专利150项。
二、学院发展特色
(一)传承红色基因,“以中铸魂、以药为本”中西融合,服务中药现代化人才培养特色
在中药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学校综合性药科大学的优势,秉承中药学现代化人才“中西融合”培养核心理念,坚持中医药思维和现代科学思维培养并重,以中铸魂,保持人才培养的中医药底色;以药为本,强化现代药学与传统中医药的交叉融合,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围绕“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与综合利用、中药质量检验与控制、中药药效与药理活性、中药新药研制与开发、中药制药工艺与关键技术”等领域打造高水平课程,突出学生中药现代化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开设《中医学基础》《临床中药学》《方剂学》,夯实中医药理论基础。开设《中药古典文献》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校通识课,与中医药基础理论课堂教学相结合。开设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等课程,结合中药资源普查等社会实践,传承中药特色技术。
以“四新”理念为指导,以“六卓越一拔尖”要求为依据,开展多样化教学改革。全面开展线上线下教学,通过“两融合一转化”,即学科交叉融合、思政与专业教育融合、科研转化教学、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引入现代化教学理念,推进多元化学习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通过开设科学方法类课程、案例教学和讨论式教学以及实践活动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中医药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
课堂教学实现课程思政元素全覆盖,传承沈药红色基因,宣传我国优秀科学家的事迹,尤其是我校老前辈献身科学的故事,组织“百草论坛”“本草讲堂”“海融课堂”“沈药无涯论坛”等学术讲座,邀请中医药学专家学者为学生讲授中医药理论,传播中医药文化,参与学生 2000余人次,践行思想引领育人。

(二)科研强力支撑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教学型大学的中药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重视一流学科建设,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中药学学科提档进位,入选省建设“国内一流学科”。中药学科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省级高层次研究团队7个。发挥高水平人才优势,中药学院专任教师中副高级以上占比76%,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100%,具有中医药背景教师占50%以上。
学院发挥一流学科优势,坚持“以教促研、以研促教、教学相长”的理念,建立了教学科研相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将“守正创新”的发展理念融入教学活动中,实现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科研强支撑教学;将优秀的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实验内容、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和教学案例;构建教学案例库,现已制作教学案例20项,其中2项获评国家级优秀教学案例。

学院先后获批辽宁省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中药学基础研究和创新药物研制拔尖人才提供通道。获批辽宁省中药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充分发挥产教融合优势,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专业志向选择产业化特色培养体系,为懂医精药通制造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广阔平台。学院组织的全国第一支中药资源科考队总行程13万5千余公里,先后建立12个教学实习基地,被多家媒体报道,为本科教育打造了生动的第二课堂,获批国家一流实践课程。通过组织科研训练和科研活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近三年参加国家级100人次,省级167人次,校级535人次,获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大赛获奖40项,发表论文7篇。

(三)设置全国唯一中药学(日语)专业,构建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积极构建特色的教学体系,设置了1年日语学习+4年专业学习的课程计划,强化专业日语教学,多数理论课和实验课采用全日语或双语授课,课件、作业、试卷、实验报告等采用日语完成,提升了学生的国际化能力,先后与日本30余所高校建立校际关系。中药学日语专业建有以本科生“交换学习平台+短期交流访问平台”、以专项培养与研修平台为辅的多层次、多领域国际合作平台,开拓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中药学日语专业已培养毕业生704名,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就业情况良好。近5年培养的215名毕业生,国内升学率平均为43.9%,出国升学率平均为12.3%。

未来学院将在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依托产业学院建设贯通型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中药学类专业人才高质量培养,为服务区域和国家大健康产业需求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