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介绍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等文件要求,深化科教融合和产科教融合,将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紧密对接,推进“定制化人才培养”,探索“专业学位+能力拓展”育人模式,我校开展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协同育人基地建设,中药学院已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了基地合作,2021年联合招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7人,2022年联合招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10人。
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2001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开始建设并于2003年8月通过验收,现任实验室主任郝小江院士,常务副主任普诺·白玛丹增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李林院士,副主任岳建民院士。实验室定位于“植物化学与植物资源持续利用”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以我国西部地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研究对象,以天然产物为核心,有机化学为基础,与生命科学等多学科合作交叉,开展植物化学与植物资源、天然产物活性与功能、天然产物化学合成与生物合成、创新天然药物等研究。实验室是国际香茶菜二萜、五味子三萜的研究中心;率先在我国系统开展了相关植物类群中C21、C27甾体皂苷、四环三萜皂苷、五环三萜皂苷等特色结构类型天然产物研究。依托植物化学领域的基础科研积淀,创新天然药物不断产出:天麻素、宫血宁、草乌甲素、神衰果素片、鞘蕊苏口服液、昆明山海棠片、青阳参片等一大批来自植物的药品已成功上市;奥生乐赛特、芬克罗酮、灯台叶碱、复方SH、灯盏细辛酚等一批创新药物进入或已完成临床研究;生物农药除虫菊酯产业化成果不断产出,靛红酮(AHO)获《新农药登记试验批准证书》并开展大田试验;多个独具特色的天然分子完成临床前研究成为候选天然药物等。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84人,研究团组24个,研究员26人(博士生导师22人),副高级职称36人,中级职称20人。周俊、孙汉董、郝小江先后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3 人获得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支持,3 人获得中组部“青年千人”项目支持,3 人获“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4人获得“百千万人才”项目支持等。实验室现有实验场地14400平米,各类仪器设备总值超2亿元。现拥有分析测试中心、活性筛选中心、天然产物大数据中心、公共仪器中心四大国内一流的实验支撑平台。科研人员主持或参与了973、863、国家基金重点项目、NSFC-云南省联合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年均发表科研论文150 余篇,获得专利授权10余项;近年来参与的“慢性肾脏病进展的机制和临床防治”、“中药大品种三七综合开发的关键技术创建与产业化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的“五味子化学研究”获得云南省自然科学特等奖等。
联培研究生课程学习在沈阳药科大学完成,科研课题和专业实践主要在基地完成。联培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学校为联培研究生配备1名校内导师,协助基地导师为联培研究生制定培养计划,指导其课程学习、实践训练、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学位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等,以符合沈阳药科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程序和质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