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Scientific Research

科研前沿

当前位置: 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 >> 科学研究 >> 科研前沿 >> 正文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中药学院科研发展介绍
来源:中药学院    日期:2020年11月25日    点击:

 

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历史悠久,科研基础雄厚,拥有多层次的研究队伍,研究方向覆盖中药全产业链开发的各个环节,具有深度和广度。学院现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化学和中药质量控制两个三级实验室、教育部与辽宁省创新药物研究与设计重点实验室、辽宁省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辽宁省道地药材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中药资源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天然药物提取分离与工业制备工程技术中心、辽宁省基于计算化学的天然抗肿瘤药物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沈阳药科大学—日本北海道药科大学共建中成药分析研究室,中韩分子生药学研究室。

近年来,中药学院的科研团队规模和层次发展迅速,现有一线教学科研人员 55 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 1 人,教授 14 人,副教授 24 人,讲师 13 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 49.4%,35 岁以下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的 20.4%,95.9%的青年教师具有博士学位。一线教学科研人员中有教育部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1 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1人,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3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 7 人,千人层次 4 人。学院教师专业基础坚实,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很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在中药及天然药物活性成份研究领域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近三年承担国家,部省市各级纵向课题 111 项。其中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3 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计划项目 2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 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子课题 2 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2 项,科研经费 3000 余万元。获市(厅)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 56 项。公开发表论文 575 篇,其中核心期刊 50 篇, SCI 收录论文 525 篇,国家授权专利 13项。主编或参编论著和教材 83 部。

中药学院各科研团队团结协作,着眼于中药全产业链的开发和质量提升进行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尤其在中药现代制剂工艺、复杂组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和有效成分富集工艺、复方成药性评价、基于多维度质量标志物的质量控制四个方面具有雄厚的基础和丰富的研究开发经验。近年来获得新药证书3个,临床批件3个,35个中药品种正处于临床前研发阶段,聚焦于心血管、肿瘤、胃肠道、老年痴呆、妇科疾病等多种适应症,如参蛭通心胶囊、双根抗病毒颗粒或口服液、双参芪红颗粒等。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院整体科研水平,促进交叉融合,我院加快推进大型科研设施与仪器的开放共享,建设中药学院公共仪器平台。目前平台已初具规模,逐步建立起了条件优良、功能配套、管理规范、先进高效的优质资源公用系统和共享机制,为培养创新人才和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支撑和保障。平台位于中药学院一楼北侧,现具有科研用房14间,科研面积达820平方米。同时,平台拥有一批业务精湛、技术熟练的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副教授1人、研究员2人,兼职研究生助理管理员2名。目前平台已拥有80余套大、中、小型先进仪器设备,总价值3200多万元人民币,包括X-ray单晶衍射仪,600MHz核磁共振波谱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2台、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圆二色光谱仪(CD)、各种液相色谱仪(HPLC/UPLC)、气相色谱仪(GC)、流式细胞仪、工业动态轴向压缩色谱柱系统、原子吸收光谱仪、全自动旋光仪、多功能酶标仪、倒置荧光显微镜、生物显微镜等。平台现有仪器设备能支持天然活性成分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中药和天然药物的质量控制,生物活性成分系统评价研究等相关科研方向的开展。中药学院公共仪器平台既是学院各学科开展科研工作的有力支撑,同时承担了本科生毕业设计、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实验项目、(药学)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实验教学等相关教学任务。在服务全院教师的同时,平台也面向全校教师和社会需求提供专业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