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24日,第二届药学研究生学术研讨会在沈阳药科大学召开。由中药学院承办的会议第二分论坛聚焦“中药及天然药物的创新研究与应用”开展交流。来自25所高校的27位研究生进行了口头报告,27名研究生作学术壁报展示。延边大学金学军教授、大连医科大学李华教授和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路金才教授、殷军教授、华会明教授应邀对研究生的学术报告进行了专家点评和打分。
分会场以中药和天然药物创新研究为主线,聚焦近些年来本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从多角度展现了天然药物化学、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活性成分作用机制、中药质量控制关键技术、中药资源保护深度开发利用等方向的最新研究进展。与会专家学者和研究生们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关键技术,就报告内容展开深度交流。
首都医科大学高伟教授和沈阳药科大学李宁教授应邀进行了专家报告。高伟教授为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以《中药活性成分基因调控及合成生物学研究》为题介绍了分子生药学领域的最新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探讨了“功能基因挖掘-生物合成途径解析-合成生物学生产”的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新模式,实现 “不种而获”。
沈阳药科大学李宁教授从利用现代科学手段研发传统中药的视角做了题为《传统中药阿魏的“物”与“用”》的精彩报告。报告契合健康中国的发展战略,以“上医治未病”的理念为指导,利用天然药物化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循证医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揭示了“有味道”的传统中药阿魏的核心药效物质基础和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防治领域中的应用。
同时,来自全国25所高校的27名研究生作了精彩的口头报告,给与会专家和同学们带来了一场药学研究的饕餮盛宴。研究生白明、许振鹏、刘雪莹、王荣申、郭婷婷、柏自松和李斌杰对传统中药地胆草、黄果茄、孔雀草、地榆、新疆阿魏、毛瑞香和金丝李对萜类、黄酮类和苯丙素类等各类型新颖的小分子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初步阐明了它们的药效物质基础;而研究生李春雷和赵魁则关注传统中药中的多糖类大分子成分,并提出了解决这类复杂大分子化合物的鉴定方法,丰富了天然产物的物质库。研究生张琳和林于洋对中药的提取工艺优化进行了研究,林于洋同学介绍的“酶-微波”辅助的方法进行提取多糖成分的方法引起了与会研究生们的关注。同时,研究生马燕军、黄洪燕和陈文华的生动报告,带领大家进入了丰富多彩的细菌和真菌世界,让听众们了解了植物内生真菌的多样性、细菌和真菌的共生培养和这些资源的广泛分布。
近年来,药学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是药学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与会的多位研究生报告人,锐意创新,积极探索了中药和天然药物学科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生张慧、李媛媛、王馨迎、王淼、刘婉玉、林园、冯晴霞对维药没食子、积雪草酸、冬凌草甲素、苦石莲(caesalpinin M2)、苦荞、大黄素衍生物和姬松茸等的药理活性和作用机制进行探讨,为中药中活性成分的深度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生陈燕、戴纪恒和张枫关注于中药复方的研究,分别对酸枣仁配方颗粒的质量评价体系进行构建,对传统方剂通窍活血方对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进行深入的机制研究。研究生邱鑫利用LC-MS技术检测体内药物的代谢,对药物在组织的分布和药代动力学进行研究;研究生陈媛媛利用UPLC-QTOF-MSn技术分析了不同药用植物中的化学成分差异性;研究生胡晓艳通过分析载样量、粒径大小等因素研究白头翁总皂苷的靶向制剂,并结合药理活性结果来判断不同剂型发挥作用的差异。
经过一天的精彩角逐,点评专家们从研究选题的新颖性、研究内容的科学性、实验方法的合理性、研究结果的意义、报告人的讲解水平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优中选优。研究生白明、张枫获得口头报告一等奖,马燕军、李春磊、李媛媛、柏自松获得口头报告二等奖,郭婷婷、林园、许振鹏、黄洪燕、冯晴霞、李斌杰获得口头报告三等奖。尚新悦、程卓阳等10位同学获得优秀壁报奖。
中药及天然药物的创新研究与应用分会场的学术讨论充分体现了此次大会的主题——守正创新推动药学发展,博采众长助力健康中国。与会师生充分展现了自己在专业学科领域的坚守与执着,导师们以“匠心精神”育人,研究生们以蓬勃向上、永不服输的科研精神锐意创新、不断探索。会上的热烈的研讨是选手们知识储备的精彩博弈,更是一场中药、天然药物研究新思想、新方法的交流和碰撞,在交流中博采众长,共同进步。